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3-11-17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传统建筑

复习笔记

概述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六个阶段

(1)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为成型期。特点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2)秦汉到三国时期为成熟期。特点是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阿房宫、三国时曹操建造的铜雀台等,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吸收期。特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

(4)隋唐两代为高峰期。特点是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从现存遗迹来看,各种建筑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5)宋元两代为转变期。特点是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的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

(6)明清两代渐进期。特点是官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体现在建筑形式中的封建意识已经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01.古代城池

1.城市建筑

传统建筑中,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早期的城市是奴隶主贵族立国的标志,后来的城市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各级统治中心。

2.“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河南郑州西山城址距今已有五千三百年,是中原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址。

3.“城池”

古代的城市称作“城池”。“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这种设计是封闭式的防御性设计。

4.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

5.最大的古城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6.明清时期的北京

明清时期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它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7.“西安城”

现在地方上保留的城池还有不少,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

02.宫殿建筑

1.宫殿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2.秦汉以后的宫殿

宫室都是普通人住的房屋,没有等级区别。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称作“堂”,后边称作“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

3.《历代宅京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的宫殿建筑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领有天下的威严,宫殿的建筑设计特别追求高大、雄伟、壮丽。它反映了唯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5.“汉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

6.“唐三宫”

“唐三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

7.宫殿建筑的等级规定

中国封建时代的宫殿建筑,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

03.帝王陵寝

1.“陵寝”

大约到了周代,始有封土出现,按照死者的爵位来决定封土的大小,爵位越高,封土越大,大者如山丘,把国君的墓称作“墓丘”。后来,一些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如同山陵,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

2.陵冢

早期的陵冢称作“方上”,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都取这一形式。中期的陵冢,主要不以人工封土,而是以山为陵。这种形式以唐代最为突出。

3.陵园

帝王的陵园建筑规模都很大,显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

4.地宫

地宫又称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

5.“南宋六陵”

南宋帝陵在浙江省绍兴市城外,共六座,称为“南宋六陵”,建筑规模小,加上元代的破坏,已所存无几。

6.明代皇陵

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以外还有五处: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景泰帝陵、显陵。

7.清代皇陵

清代皇陵,除关内的东陵和西陵外,还有四处在关外: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

04.万里长城和关隘

1.万里长城

(1)万里长城,不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不屈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2)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据文献记载,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

(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御匈奴贵族的进攻,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派蒙恬和扶苏修筑长城。工程耗时十年,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万里长城”就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

(4)秦始皇以后,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目的在于军事防卫。

(5)由长城得出的认识

①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系统工程,它所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封闭性的社会形态决定的。

②长城是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

③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力与智、灵与肉铸成的美的实体。

④长城是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见证。

2.关隘

(1)中国设关,不是自明代始,也不自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始。它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产物,后来才用于万里长城,纳入长城的防御体系。

(2)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而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

(3)纵观历代关隘的建设,都是利用地形,因险制胜,易守难攻。一般说来,大多设在两省(或两国)边界的山隘之间,用以控制交通要冲。

05.古代桥梁

1.桥梁的作用

桥梁是用于交流的沟通性建筑物,主要用于经济和文化,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桥梁建设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成为点缀风景、美化环境的一种建筑。这就决定了桥梁建设既要实用,又要美观。

2.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

(1)大约古人受到横木跨水的启发,置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所以“桥梁”二字都带“木”旁。

(2)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

(3)据有关文献证实,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出自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之手。

(4)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以“拱桥”(曲桥)出现得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

3.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

梁桥、浮桥、吊桥、拱桥。由于拱桥的承受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造桥技术的进步和桥梁艺术的魅力,因而成为桥梁建设中的基本形式。

4.我国古代桥梁的特点

(1)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因地区不同而不同。

(2)实用性,即古人造桥,讲究实用,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

(3)公益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

5.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

(1)造型优美多姿,各种造型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

(2)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

(3)桥梁的附属建筑和雕刻,都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并且往往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有关。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4)历史名桥

①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历史名桥,是西安市东郊的“灞桥”,横跨灞水之上,建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时期。现存的桥是隋代改建并经历代重修的。

②第二座历史名桥就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③第三座历史名桥是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后虽有修补而原貌未变,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称它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④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

⑤福建省晋江市的安子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长达2,000余米,折合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06.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1.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按其所属,中国园林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1)“皇家园林”

又称“帝王园林”,主要在北方,是一个合朝会、居住、游赏、狩猎于一体,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①《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沙丘苑台”,就是以“沙丘”命名的一座园林,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

②春秋战国时代的帝王园林,都以高台为主要建筑。

③秦代以后,改“囿”为“苑”,因而又合称“苑囿”。始皇即位,大修苑囿,并且把苑囿和宫殿相结合,为后世帝王的宫苑建筑开创了先例。

④武帝时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同时在长安城西筑建章宫,宫内挖“太液池”。

⑤隋唐以后,皇家宫苑都仿效这一布局,并沿用太液池等旧名,一直到明清。现在北京中南海和北海就是明清时代的太液池。

(2)“私宅园林”多数在南方

①始于西汉,园主人多为贵族、富豪。

②魏晋时期,玄学大盛,佛教开始流行,大大影响了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在山水之间寻找寄托和乐趣,因而私人造园大有发展。

③隋唐时代,文人显贵造园更盛,长安和洛阳两城郊外建有很多私园,较著名的如王维在长安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裴度在洛阳城南的“绿野堂”等,在中国园林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④唐代以来,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文人显贵多出江浙,大量私宅园林在南方出现,到明清形成几次造园高潮。南方现存私宅园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3)“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大量出现于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后,更早的也许跟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一般说来,它是寺庙的附属建筑。

(4)“公共园林”多分布于山水胜地

①公共园林约略出现于唐代,长安城外的“曲江池”是突出的代表。

②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说明,在封建社会中,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士大夫的“雅文化”拓宽了界限,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寻求发展天地;老百姓的“俗文化”扩大了地盘,使富有民族根基的民间文化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雅俗文化在公共园林里的交汇,使中国的园林文化得到更丰富多彩的发展。

2.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1)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2)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3)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

3.历史名园一瞥

(1)古代园林

目前所存的古代园林多数是明清两代构造。

①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建筑物留存极少,但在古代园林中它是有据可查、有遗迹可寻的最古老的名园,具有文物价值及园林艺术价值,是园林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②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为最大。

③南方私宅园林多集中于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以苏州为最多,被称为“园林之城”。其中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最负盛名,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④广东的私宅园林也较多,其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和佛山十二石斋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⑤历史上有两座名声很大的私宅园林,一座在北京,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一座在浙江省海宁市,是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

(2)亭台楼阁

中国的园林实际上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因此,亭台楼阁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又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如台可以观察天文,用于军事;楼阁可供居住、藏书,用于供养神佛。

①亭

a.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

b.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

c.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

d.唐宋以后,风景亭越来越多,人们在亭中饮酒赋诗,观赏风景,亭子的文化功能日益突出。人们又用亭子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用以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和某一历史人物。

e.亭的基本建筑形式采用攒尖顶,平面设计可以是圆形、扇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也可以用双圆或双方构成连环亭或鸳鸯亭。亭顶可以采用重檐结构。在园林和风景区建亭,大多立于山间(山顶或山腰)、水边、路口,以充分发挥它供人赏景、小憩、游乐的作用。现存亭子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位于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

②台

a.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称作“台”。

b.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造台的高潮。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台往往不是孤零零、光秃秃的,而是常同亭、榭、楼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因而有“亭台”、“台榭”、“楼台”等名称。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

c.目前所存的历史名台,大多经后来不断维修和重建。

③楼阁

a.楼和阁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

b.楼阁作为居住用房,是贵族女子专用的,故有“绣楼”、“闺阁”之称,连妓女所居之处也称作“青楼”。

c.楼阁还可以用来悬钟挂鼓,藏书供佛,装饰城门,故有“钟楼”、“鼓楼”、“城楼”、“藏书阁”、“观音阁”、“玉皇阁”等。

d.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

e.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让人们在登高览胜之时,能把四周风光尽收眼底。

f.“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和滕王阁(江西南昌),分别建于长江、洞庭湖和赣江之岸。

g.蓬莱阁(山东蓬莱)、八咏楼(浙江金华)、烟雨楼(浙江嘉兴)、望江楼(四川成都)、大观楼(云南昆明)、甲秀楼(贵州贵阳)等都很有名。

07.宗教祭祀建筑

1.宗教祭祀活动

在封建社会里,宗教祭祀活动是社会各阶层很重要的精神生活,它所表达的是人们的精神信仰,不论帝王公卿,还是士农工商,都构建宗教祭祀建筑。

2.宗教祭祀建筑

封建社会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建筑,大多是宗教祭祀建筑;迄今保存最多、最好的古代建筑,也是以前的宗教祭祀建筑。

3.宗教祭祀建筑的种类

宗教祭祀建筑的主要种类有寺、观、祠、庙、塔。

(1)现存的宗教祭祀建筑,以传统礼法建筑、佛寺建筑和道教建筑最为突出,以佛寺建筑留存最多。

(2)我国早期的佛寺建筑,就是塔寺结构

唐代以后,塔寺分家;宋元以后,佛寺已完全摆脱外来影响而成为中国式的宫殿建筑。现存佛寺,大都是明清两代改建或重建的,体现的基本是明清格局。

①“宫观”是道教建筑,现存数量仅次于佛寺。在建筑上,宫观仿效佛寺,但一般不建塔。

②“祠庙”多属于传统礼法建筑,设计饱含文化意蕴,符合传统的礼度。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等。河南嵩山脚下的“中岳庙”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③塔现存很多基本上属于宗教建筑,主要是一种佛教建筑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道教和儒家文士也建塔,有一些塔又建在山水胜地,其性质就接近风景建筑了。

a.塔起源于印度的“窄堵婆”,汉文译作“浮图”或“浮屠”。

b.它的用途是收藏释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牙、佛发等),因此又称“舍利塔”。以后用来收藏佛经和埋葬长老,出现了“经塔”、“墓塔”,逐渐成为一种纪念性建筑。汉末,它随佛教传入中国。

c.塔可以分为五种: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和金刚宝座塔。

08.装饰性建筑

中国的古建筑外围点缀的一些装饰性建筑,使整个建筑物协调而有节奏,严谨而有变化。常见的华表、牌坊、碑阙、照壁等。它们不仅仅是装饰,也有某种纪念功能和用途。

09.衙署与会馆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还有衙署与会馆。

1.“衙署”

“衙署”又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它的功能是政治性的。衙署古已有之,是从古代“牙门”演变来的一个名称。河南省内乡县县衙、叶县县衙,山西省平遥县县衙、霍州市州衙,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还保存完好。

2.“会馆”

(1)“会馆”是文人和商人活动的场所,它的功能是经济和文化性的。会馆即聚会之馆,始设于明代前期,大约在15世纪的明代中叶才较多出现,到清代特别盛行。

(2)“会馆”的实际用途

①绅士们兴建的“同乡会馆”,它同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

②商贾们兴建的“同业会馆”,它与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

(3)会馆的建筑规模有大有小,其基本格局依然是院落式的。

10.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住宅是所有建筑物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建筑类型,因而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类型。现在各地留存的古代民居,大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1.徽派民宅

分布于安徽省南部的歙县、绩溪、屯溪、黟县等地。这些徽派民宅的基本格局以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二层小楼为正房,一侧或两侧配以厢房,用高大围墙包绕,形成一个狭小的庭院和天井。目前在黟县西递村仍保存古宅300多座,其中较完整的仍有120余座,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雕梁画栋,各具风采,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

2.苏杭官商大宅

苏杭一带,旧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是官僚、富商麋集之地。他们的住宅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建筑水平,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基本格局采用纵深几进的院落式。

3.北方四合院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的布局不但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住宅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住宅对尺度与空间的安排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的建筑特点是对外隔绝,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小天地;对内严格区别尊卑,构成小与大、内与外的几进庭院;在布局上讲究中正对称、正南正北。

10.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1.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

(1)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

(2)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3)由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2.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610年)完成,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道和汉代汴渠,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荣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________,该城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朝建立后,沿袭旧制,改名“长安”。[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大兴城

【解析】古代城池在传统建筑中,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建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总设计师是宇文恺。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全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1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规模十分宏伟。唐朝建立后,沿袭旧制,改名“长安”。

2.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________。[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保和殿

【解析】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造的,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其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外朝”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大,有皇权威严之感。“内廷”后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居所,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

3.长城西自________,东到山海关。[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嘉峪关

【解析】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4.位于河北省的________建于隋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赵州桥

【解析】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由于赵州桥的建筑巧夺天工,体现了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代文人学者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以至产生了神奇的传说,说赵州桥是鲁班所造。

5.________是《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石拱桥。[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卢沟桥

【解析】卢沟桥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后来洋人都称它“马可•波罗桥”。

6.黄鹤楼、岳阳楼、________被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历史上的“江南三大名楼”是指黄鹤楼、________和滕王阁。[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滕王阁

【解析】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和滕王阁(江西省南昌市),分别建于长江、洞庭湖和赣江之岸,极湖光山色之胜,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

7.西方游览者发现,中国园林中没有西方庄园中常见的雕塑,或许________就是一种雕塑。[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园林

【解析】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8.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和________。[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灵渠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一是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二是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三是由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9.秦代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________、灵渠。[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郑国渠

【解析】郑国渠是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在现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全长绵延三百余里。相传郑国本为韩国间谍,开凿此渠的目的,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被识破。

10.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1、2010年研]

【答案】杭州

【解析】大运河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修建,至大业六年完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荣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

二、判断题

1.历史上我国建都最多和最久的城市是陕西的西安和河南的洛阳。[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西安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洛阳是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自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2.塔的用途最初是用来收藏佛经的,后来才用来收藏佛骨舍利的。[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塔起源于印度的“窄堵婆”,汉文译作“浮图”或“浮屠”。它的用途是收藏释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牙、佛发等),因此又称为“舍利塔”。以后又用来收藏佛经和埋葬长老,出现了“经塔”、“墓塔”,逐渐成为一种纪念性建筑。

3.华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主体性建筑。[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华表一般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它的产生,现在有多种说法。一说与天文学有关,认为古人常用一根直立的杆子测定冬至和夏至,后来又用于在建筑时测定南北方向,久而久之,以石杆代替木杆,加以装饰,成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是装饰性建筑。

4.黄鹤楼、岳阳楼、烟雨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和滕王阁(江西省南昌市),分别建于长江、洞庭湖和赣江之岸,极湖光山色之胜,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

5.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是元朝时开始修建的。[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大运河”是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

三、选择题

1.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于()。[南开大学2012年研]

A.乾陵B.昭陵C.茂陵D.定陵

【答案】A

【解析】在唐代,以山为陵是帝王陵寝最为突出的形式,其中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陕西省乾县的梁山,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之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峰顶置阙,形成天然门户,气势宏伟异常。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先秦、越、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都是在()的基础上又大规模修葺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两汉B.唐代C.宋代D.明代

【答案】D

【解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因靠近北部边界,更重视长城防务,用大量物力、人力、财力,修筑长城达一万二千七百余里。一些著名将领如戚继光、谭纶等曾负责长城防务,督兵修建长城。今天我们看到的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都是由戚继光监修的,其中包括了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滦平金山岭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

3.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是()。[厦门大学2011年研]

A.赵州桥B.卢沟桥C.宝带桥D.洛阳桥

【答案】A

【解析】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4.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是()。[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灞桥B.卢沟桥C.赵州桥D.宝带桥

【答案】B

【解析】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以后虽有修补而原貌未变,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称它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5.中国园林常常把窗子设计成(),成为“便面”,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五角星形B.扇形C.波浪形D.漏斗形

【答案】B

【解析】颜师古注曰:“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中国园林常常把窗子设计成扇形,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宛如景在画中,妙不可言。

6.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以“苏州四大名园”最富盛名,包括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和()。[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个园B.留园C.何园D.寄畅园

【答案】B

【解析】苏州至清末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二百多座,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其中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最负盛名,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7.()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厦门大学2011年研]

A.嵩山中岳庙B.运城关帝庙C.邹城孟庙D.成都武侯祠

【答案】A

【解析】河南省嵩山脚下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到“御书楼”止,前后多达十一进,殿堂房屋四百余间,它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8.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于()。[中山大学2011年研]

A.唐朝B.汉朝C.秦朝D.隋朝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了彪炳史册的三大水利工程:一是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在现在四川省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二是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三是由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9.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是()时期修建的大运河。[中山大学2011、2010年研]

A.隋炀帝B.秦始皇C.武则天D.唐太宗

【答案】A

【解析】“大运河”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完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荣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10.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上他们居住的是()民居。[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土楼B.杆栏式C.窑洞式D.三房一照壁式

【答案】B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如江南的官商府第、楼房民宅,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地区的杆栏式小楼,维吾尔族的庭院和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